葡的京集团35222vip创建于1956年,前身为原贵州农学院畜牧系;1958年更名为贵州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97年我校、贵州农学院等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我校,更名为我校生物技术学院动物科学系;2002年在动物科学系的基础上组建葡的京集团35222vip。
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专任教师93人,教授35,副教授27人,讲师31人;在教学科研人员中,83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具有硕士学位,3人具有学士学位。实验岗位人员中,博士3人,硕士11人,正高1人,副高2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贵州省创新人才团队4个、教育厅创新团队1个;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农业部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饲草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 农业部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省管专家4人(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2人,贵州省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贵州省优秀博士生导师1人,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委员1人,第十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兽医协会团体标准技术委员会兽医外科分委会委员1人,《中国草地学报》青年编辑委员会委员1人,校学科(学术)带头人5人,中青年学术骨干7人。
学科建设与优势领域
学院学科门类涵盖畜牧学、兽医学、水产学和草学4个一级学科。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兽医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草学(草种质资源与育种、饲草料生产与加工利用、山地草地资源与生态修复)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兽医、畜牧、农艺与种业、渔业发展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3个(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草业科学),在2022年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最新发布中国大学动物科学(研究型)专业排名中,动物科学专业荣膺2022中国大学5星级专业,入选世界知名专业,中国一流专业行列,在中国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全国排名中并列第六。
学院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贵州省动物育种工程实验室和贵州省动物疫病与兽医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培育);省级中心及平台7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动物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生猪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家畜胚胎移植研究中心、贵州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三穗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贵州省实验动物管理服务平台;省级基地及技术体系5个——贵州省院士工作站、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人才基地、贵州省草地生态畜牧业人才基地、贵州省畜牧专业硕士人才基地和贵州省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实验场站3个——我校香猪育种场、我校科研猪场和我校科研鸡场。
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重大专项等国家、省部级课题4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2件;出版专著16部、统编教材17部,编著4部、译著2部、科普及工具书15部,制定行业及地方标准10项,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200余篇被SCI、EI和ISTP收录。
人才培养
学院秉承“明德至善 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立德树人、兴学育人”为根本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全院现有在校生12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余人,研究生近400人。据统计,学院建院以来先后培养了本科学生近10000名、研究生2000余名。为社会各领域培养了一批如赵邵华、许乐仁、吴嘉甫、顾庆金等优秀校友。
服务地方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与地方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大力推进“产教研”融合,全面服务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贵州省12大特色产业,组建了生猪、牛羊、生态家禽和生态渔业4大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先后与20余个县(市)人民政府和大北农、正大、贵州黄牛集团等30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实施贵州省“博士科技兴村”“三区科技人才”“教授、博士进企业”“百千万科技特派员系统工程”等行动计划,深化院地、院企合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对外合作交流
学院坚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以服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为导向,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近年来,学院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泰国、新西兰等国家相关院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学生联合培养为一体的合作交流机制,旨在提升师生国际化视野,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学院国际化进程。